Banner01

校企案例

“职业教育活动周”机械行业系列报道: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十佳案例”之三

供稿人:范闯供稿部门:产教处 点击次数:6161 发布时间:2022-05-11

引言: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社会各界携手推进2022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之际,现将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十佳案例”进行分享推广

本次遴选出的“十佳案例”针对国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宏观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障碍,在破解校企双方“发力不均、合而不深、聚而难融”等核心难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在服务产业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打造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共建产业学院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效,是机械行业校企协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是产教协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优秀成果,是彰显行业职业教育良好形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样板。


案例三: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新“学做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案例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合作企业: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为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同产业需求脱节、师资与教材等落后产业发展、学生缺乏职业意识等校企合作不深入的痛点问题,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双高建设定位,联合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精雕),聚焦数字化制造与精密加工技术,共投共建共享共维数字化精密制造实训基地,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先进制造技术精雕产业学院”。基于平台和产业学院创新了“学做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经过2年的运行,在人才培养、教师能力提升、技术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为同类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对象选择、合作方向、合作内容及合作模式等方面提供参考。

一、实施背景

在制造业转型与升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进行融合使制造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企业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能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落后于企业技术的发展,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被众多职业院校采用。教育部、人社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鼓励推动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共建的育人平台往往停留在表面等问题,致使双元育人处于浅层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升。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切实提供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各职业院校面前的难题,特别是在“双高计划”建设的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更是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我校将校企合作作为“双高”建设的基石,通过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引领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二、实施路径与方法

陕西工院和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校企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中关键装备(数控机床)制造及应用领域,紧扣陕西工院“因装备制造业而生、依装备制造业而立、随装备制造业而强”的办学特色,聚焦数字化制造技术,携手北京精雕、宝鸡机床、西门子等行业知名企业,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图1),建设了“先进制造技术精雕产业学院”。平台以“五位一体”实训基地为支撑,以“双向双通”师资队伍为保障,形成了“四共融通”长效运行机制。基于平台和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人才培养质量。

 

1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框架

(二)具体做法

1.共商共投共建共维“五位一体”的数字化精密制造实训基地

陕西工院和北京精雕,经过深入的探讨和规划,决定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场地,引入企业先进技术,校企共投先进制造设备,共组双师结构队伍,协同建设以人才培养为首要目标,同时具备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科技转化、创新创业功能的“五位一体”数字化精密制造实训基地(图2)。

 

2 数字化精密制造实训基地框架

1)数字化制造仿真中心。“数字化制造仿真中心”以数字化工艺开发教学与实践为核心,由“数字化基础教学实训室”、“数字化产品开发实训室”和“数字化工艺研发实训室”三个实训室组成。数字化基础教学实训室主要进行五轴精密加工软件的应用、虚拟加工技术、精密管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教学;数字化产品开发实训室借助精工DIY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对机械加工的认知;数字化工艺研发实训室主要进行精密加工技术工艺研发,参与企业实际数字化精密制造项目。

2)学做创一体化工作坊。为了更加深入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思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身创意,增加理论与实际的黏性,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陕西工院联合北京精雕规划建设了学做创一体化工作坊(图3)。

 

3学做创一体化工作坊效果图

3)数字化制造&精密加工技术研发验证中心。数字化制造&精密加工技术研发验证中心拥有高端精密数控设备和完善的数字化精密制造体系,具备针对离散型、小批量零件的制造能力,重点面向高端产业、研发类工程制造等项目,进行精密原型结构件的研发验证,承接小批量生产加工。

 

4 数字化制造&精密加工技术研发验证中心布局图

2.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探索运行机制

在数字化精密制造实训基地基础上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为企业培养数字化制造与精密加工技术技能人才。平台建设与运维以长效运行为宗旨,始终遵循“共建、共享、共用、共赢”的原则,形成了“四共融通”的运行机制(图5)。

 

5 “四共融通”长效运行机制

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组建陕西工院精雕先进制造产业学院,共同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共同制定理事会组建与运行制度、理事会议事制度、项目结算制度等,制定产业特聘教授选聘标准、兼职教师选聘标准、协同育人平台企业兼职人员选聘标准、企业人员柔性引进制度,形成了产业学院组织框架(图6).

 

6 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组织架构

           3.共建校企双师结构团队,探索并实践“双向双通”机制

依据数字化精密制造实训基地的技术定位,以及“五位一体”的功能布局,北京精雕选派技术团队与我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组建双师结构团队,负责平台的理论授课、项目实训教学、区域技术服务、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工作。积极探索并创建了校企人员“双向双通”机制(图7),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按照项目与教学内容,适时地相互转换“身份”,实现人员双向流动与能力互通。借助“双向双通”机制,实现合则共享共用,分则定向培养的良性循环。校企协同形成了“教育教学+技术研究”互融互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图8)。

 

7 “双向双通道”机制图

 

8“教育教学+技术研究”互融互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4.企业设备进学校,案例进教材,项目进课堂

校企双方共同投入企业当前最先进的设备,如高速五轴机床、智能制造生产线等。校企团队承担了“小髓核手术钳”、“节气门压铸件”等研发项目,并将其转化成了教学资源,完成新教学项目的开发和“活页式”教材的编写,形成了《数字化工艺设计》等新型课程。召开了新型教材研讨会,组建了“双元”教材开发联盟。将企业典型产品引进课堂,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实现实境教学与双元育人。引入了薄壁精密航空叶轮、无缝对模、医疗骨搓(图9)等15类企业产品作为项目载体,训练学生精密多轴零件加工技术,将企业数字化精密加工场景与学校实训无逢对接。

 

9部分教学载体

           5.创新“学做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学生技术技能发展规律,校企协同,构建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创新培养”一体化的学做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图10)。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打基础-仿做案例练技能-实战项目育创新”三级递进式职业能力培养,经历四个阶段,成长为“懂设计、通工艺、精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0 学做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6.紧密对接行业发展,共建企业实景项目化新型教学资源

借助数字化精密制造实训基地的硬件优势以及高水平的校企双师结构团队的人员优势,陕西工院&北京精雕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吸引了诸多社会企业(海克斯康、宝鸡机床等)参与平台建设,承接了许多行业具有挑战性的难题项目,保证了陕西工院与产业同步发展。校企双师结构团队先后承担了“小髓核手术钳”、“节气门压铸件”等2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并将其转化成了教学资源,完成新教学项目的开发和“活页式”教材的编写,形成了《数字化精密制造技术》《柔性工装设计》《精密与多轴加工》等新型课程。为了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2020年8月,陕西工院联合其他兄弟院校召开了新型教材研讨会,组建了“双元”教材开发联盟。

11“双元”教材开发会议在陕西工院召开

三、应用成效

(一)打造了一批服务精密加工的“双师型”教师。咸阳市渭城区在陕西工院设立先进制造技术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赵明威教授受聘为首席专家。师资团队15位学校教师全部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其中王彦宏、祝战科两位老师被认定为“工匠型”教师。校企共同承担了国家级职教团队创新实践课题研究项目“先进制造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开发《精密数控加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1项,编写“1+X”精密数控加工证书配套的教材《SurfMill9.0基础教程》和《SurfMill9.0典型精密加工案例教程》。

 

12 编写的SurfMill9.0相关教材

(二)培育了一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培育了一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等技能大赛、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各类奖项32项。两年来校企培养现代学徒制学生430余人。

(三)解决了一批制造类中小微企业技术难题

我校陈伟、周新涛、李翊宁3位博士及张文帅、张景钰、吴玉文等8位老师先后与北京精雕集团王帅、赵恒、张国栋、武闯等工程师组成项目小组,完成20余项企业技术项目。另外,两年来,陈伟、安健、宁煜等老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1项,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650余万元

(四)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专业教学标准

校企协同制定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数字化工艺设计》、《精密与多轴加工》等15门课程标准。2019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成为赞比亚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赞比亚国家教学标准编号:408)(图13)2020年,尼日利亚纳卡布斯理工学院等6所院校分别与我校签署专业和课程引进协议,引进了群内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52门课程标准。

 

13赞比亚国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封面及媒体报道

四、经验总结

(一)“发展理念想通、文化基因相似”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

校企合作是一个“谈恋爱”的过程,首先要基于自身情况找好目标“对象”,之后主动迈出第一步,最后要双向奔赴才有意义。只有理念相通、文化相融才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可能组建真正的共同体,使双元育人变成现实。

 

14落实产教“六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二)落实产教“六融合”是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校企双方从技术融合、资源融合、人员融合等方面着手,形成校企协同长效育人模式,打造人才培养高地;校企双方针对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需求,从利益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依托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型的命运共同体,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行业专家点评:

本案例聚焦职业教育同产业需求脱节、师资与教材等落后于产业发展、学生缺乏职业意识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深入的痛点问题,案例主题符合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突出体现了国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要求在机械行业中的创新实践。案例从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教学资源转化、教材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解决问题思路清晰,技术方法和模式操作性、适用性强,能够充分调动校企等各方的积极性。案例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促进院校、行业企业发展、就业质量提升、技术服务等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对其他地区、单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