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01

校企案例

“职业教育活动周”机械行业系列报道: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十佳案例”之一

供稿人:范闯供稿部门:产教处 点击次数:6395 发布时间:2022-05-10

引言: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社会各界携手推进2022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之际,现将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十佳案例”进行分享推广

本次遴选出的“十佳案例”针对国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宏观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障碍,在破解校企双方“发力不均、合而不深、聚而难融”等核心难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在服务产业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打造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共建产业学院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效,是机械行业校企协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是产教协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优秀成果,是彰显行业职业教育良好形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样板。


案例一:“三通三合”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案例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合作企业: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江苏省制造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无锡制造业占工业GDP 60%以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技术领域,联合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先后依托9项省教改重中之重和重点课题,基于目标模式理论,围绕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质量保证、师资团队和支撑平台等六个要素有机整合,通过“三集统筹、双标同步”专业集群建设,“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命运共通”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打造等举措,构建了“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专业体系吻合产业升级需求、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多元需求、平台技术支撑契合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指导了学校在首批全国示范高职院校、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期间的专业建设,产出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校核心竞争力。2019年入选“双高计划”A档学校(全国前十),2019—2021年度“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蝉联全国第四。

一、实施背景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是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江苏省制造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无锡制造业占工业GDP 60%以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知名智能制造特色校,本地就业率达70%。随着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要求,一大批学科交叉、技术复合、技能融通的智能制造新兴岗位应运而生。面对装备制造业“数字化、集群化”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如何优化传统专业结构?面对智造时代“个性化、小批量”岗位变迁及多元需求的新变化,如何培养多样化人才?面对智能制造企业“交叉多、迭代快”技术变革的新挑战,如何强化教学条件支撑?

2006年起,学校联合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依托《进课程 建平台 立项目 创机制--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苏教高〔2009〕27号)等9项省教改重中之重课题和重点课题,就开始了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展开探索与实践,重点围绕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质保体系、师资团队和支撑平台等六个要素重点突破,通过“三集统筹、双标同步”专业集群建设、“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命运共通”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打造等举措,构建了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图1),即通过产教贯通、供需畅通、校企融通,实现了专业体系吻合产业升级需求、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多元需求、平台技术支撑契合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实践成果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示范意义。 

图1:人才培养体系架构

二、主要内容

(一)目标引领,构建了“三集统筹、双标同步”专业集群建设模式基于目标模式理论,借鉴产业集群理论,围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的智能生产、智能使能、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领域和行业应用,规划集群架构,构建了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7个专业群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实现了专业集群、资源集成和管理集约(三集统筹)。围绕专业集群,联合威孚等企业开发了“人工智能”“精益生产”等105门集群技术拓展课程,“数控编程”“工业互联网”等78门集群证书接口课程,建成集群共享“课程池”,由此打通了群内专业方向课程互选通道,有效促进了复合型人才培养。各专业群聚焦核心技术方向和学生就业面向,融入大思政与创新教育,重构“基础通用、平台共享、核心聚焦、方向融通”的课程体系;完善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机制,不断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实现智能制造国家技术标准开发与专业教学标准优化“双标同步”。通过“三集统筹、双标同步”的专业集群建设模式促进产教贯通,实现专业结构布局吻合产业升级。

(二)问题导向,创新了“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针对生源类型差异化带来的学生需求个性化和智能产业“个性化、小批量”岗位变迁带来的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变化,学校以专业集群建设为引领,以产业发展和学生成才需求为导向,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通过实施威孚精英人才培养、企业学徒制、共建产业学院、校企混编教学与科技创新团队、联合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优质教学资源等,促进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充分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大国工匠的育人效应,强化德育与技术技能、专业与创新教育融合,涵养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推进课证融通,培养双证实用型人才;优化“能力导向、四阶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组建开源创新创业学院,实施研赛创教一体化教育教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推进以学分制为纽带的学分银行建设,实践并完善了“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的人才培养模式(图2)。同时以智慧校园的大数据为支撑,依托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0,机制与文化双引擎驱动,周期性校准供需目标,促进育人全程“灰箱白化”,实现闭环控制,服务全体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即通过目标校准促进供需畅通,实现人才供给符合社会多元需求。

 图2:基于目标校准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成长驱动,打造了“共建、共享、共通”教学支撑新体系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过程中技术交叉多、更新迭代快,倒逼学校提升创新能力。学校以学生成长和成才需求为驱动,联合威孚及行业、政府共建了集“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服务、文化融合、国际交流”五位一体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强化专业集群的条件支撑(图3),实现了从平台共建到资源共享再到命运共通。依托该平台发挥“技术、项目、资源”要素作用,聚焦智能仓储、5G工业应用等开展项目研究,聚焦智能仓储、5G工业应用等方向,教师走进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学习和钻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形成核心技术能力,并将技术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及时融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大幅提升了师生的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也为区域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图3:“五位一体”产教融合集成大平台架构

三、实践和创新

(一)模式创新:校企融合完善了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秉持“学有所获、尊重差异、发挥特长”理念,遵循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宗旨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在校企双元协同体制、德技专创融合育人途径以及服务学生全面成长的多种通道机制等三个层面进行创新和突破,完善了“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智能制造双证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目标设定为双证实用型人才比例达100%、专业复合型人才比例达70%、创新创业型人才比例达15%,多通道服务学生多元成长成才。这一培养模式,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学校于2004年起开设创新班,进行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2007年推行学分制改革;2000年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2017年成立开源创新创业学院,学生多元成才取得显著成效。具备“六个一”特征(课题、论文、专利、大赛、创新创业项目、优秀毕业设计等1项及以上)的毕业生占比23.6%,毕业生各类职业证书获取率达146%,为无锡及周边地区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中高层技术和管理骨干,学校2次入选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二)路径创新:创建了产教融合集成大平台建设路径学校通过顶层设计,以合作共赢为目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聚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品牌推广等校企合作交汇点,借助企业侧“员工培训、转型升级、技术攻关、品牌推广”和学校侧“人才培养、专业转型、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双侧需求对接,驱动产与教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资源对接、文化融合等核心要素方面相互转化、互为支撑,有效地推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以智能制造“五位一体”的产教集成大平台建设为牵引,以师生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核心,围绕智能制造领域产品全生命周期技术链,从2012年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创建到2016年开展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建设,再到2019年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升级,形成了“共建、共享、共通”的产教融合大平台建设路径,促进校企融合发展。近5年累计吸纳企业投入1.25亿元,共建了5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6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教师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和学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年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200余家,近五年学校“四技”服务到账2.5亿元,师生专利拥有量全国高职院校第一。

四、推广应用效果

(一)人才培养成绩斐然近年来,学校智能制造专业集群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1项、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0项,有1.2万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学校获得省级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和团队奖50项,获奖数量和等次在江苏高职院校中连年名列第一。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98%以上,创新班毕业生在智能制造龙头企业高端岗位就业率达40%,被施耐德、西门子等大公司高薪聘用,平均起薪达8000元每月。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成为“江苏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二)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围绕智能工厂中智能设计、智能生产等技术领域,校企协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学校先后创建了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了3个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以及2个区域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建设助力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目前获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主持制定智能制造国家标准6项。专业教师年申获600多项专利,其中15%的专利向企业成功转让。

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学校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个,参与各个子项目建设的全国院校29家、企业35家,形成教学资源101220件,注册教学资源库的学校用户数达到1201860人次,服务全国635所高职院校。已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3门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在线课程的网上注册使用的人数达194340人次。申获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1项和“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6部,全国314家高职职业院校选用本校的优秀教材。

(三)多方报道影响广泛学校的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得到上级单位和社会广泛认可,在全国性会议上分享交流建设经验60多次,在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作经验介绍18次;130批国外同行来校交流学习。成果以多期江苏教育工作简报形式向教育部、省人大等报送,为职教政策决策层提供参考。《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34家省级以上媒体对我校进行了785篇次相关报道;CETV对我校进行了“双高100”等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建设专题访谈。在CCTV1“新闻联播”《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赋能》专题报道中,龚方红校长分享了学校“坚持技术引领,目前已经开发了5个对接国际的智能制造技术类标准,并且转化成专业和课程标准,为智能制造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领域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成功经验。 


行业专家点评: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三通三合”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的产教融合案例行文逻辑性强、主旨清晰、结构严谨、要素完整、语言精练,案例主题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符合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较好的聚焦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该案例围绕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质量保证、师资团队和支撑平台等六个要素有机整合,通过“三集统筹、双标同步”专业集群建设,“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命运共通”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打造等举措,构建了“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专业体系吻合产业升级需求、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多元需求、平台技术支撑契合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推进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精准对接。案例关于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得到上级单位和社会广泛认可,对促进院校、行业企业提升、技术服务等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该案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具有较好的可复制、可迁移示范性和辐射带动作用。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