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人:供稿部门:技工教育与培训处 点击次数:1639 发布时间:2024-05-15
引言
值此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之际,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系列报道,展示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科教融合发展成果,介绍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宣传机械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优秀获奖选手事迹,以期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机械行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机械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11月22日至27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五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在六安、杭州、嘉兴举办,主题为“匠心逐梦、智造未来”。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900余名选手竞相角逐,尽显绝技,最终五个赛项10名选手勇夺职工组桂冠。他们技艺精湛、追求卓越,他们一腔热忱、传道授业。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领略新时代“匠”“师”风采。
精益求精 以赛促教
黄先锋(35岁)、黄飞(31岁),赛项一“机修钳工(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方向)”职工组冠军,安徽六安技师学院教师。
黄先锋是安徽六安技师学院09届毕业生,从技校生到留校任教,再到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冠军,黄先锋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蜕变”。黄飞毕业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毕业后便走上了职教之路,在职教行业奋斗了8年,一直默默耕耘在教学一线。无论是当学生还是做教师,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对先进加工技术的不懈追求,是他们的人生底色。在备赛中,他们仔细研究任务书,理清思路、反复练习,精心打磨每一个流程,把钻研精神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在比赛中,他们沉着冷静、发挥出色,获得全场最高分。现在,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正在努力的每一位学生,让更多学生实现技能成才的梦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他们说:“专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锤炼,才能让自己在竞争中处于领先的位置。竞赛不仅能够提升专业素养为教学赋予新的动力和能量,更能让自己变得自信、从容。而竞赛成果也将反哺于专业,助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黄飞(左)、黄先锋(右)
黄先锋 黄飞
精进技能 言传身教
蔡东松(37岁)、郑龙斌(25岁),赛项二“仪器仪表制造工(智能制造传感技术方向)”职工组冠军,杭州技师学院教师。
蔡东松研究生一毕业,便投身职业教育。1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躬耕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带领学生走技能成才之路。郑龙斌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久经赛场的“老将”,曾参加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得知第五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启动后,他们成为了“搭档”。反复研究训练细节、不断拔高训练标准,他们开始了“白天保证不休息,晚上休息不保证”的高强度训练,实训室里总是能看到他们刻苦训练的身影。比赛结束后,他们表示:“竞赛是提升自我的一个绝佳途径,获奖不是技能之路的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技无止境,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在技能之路上走得更久、更远,我们将发挥所学,将竞赛所得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全新力量,助力专业建设,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为建设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
蔡东松(左)、郑龙斌(右)
蔡东松(左1) 郑龙斌
匠心见微 砥砺前行
王法政(28岁)、宁嘉伟(22岁),赛项三“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智能制造控制技术方向)”职工组冠军,吉林省工业技师学院教师。
在日常工作中,两位老师为教育和工业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执教期间培养出吉林省技术能手5人、吉林市技术能手6人,且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以保持自己在行业内技能的领先地位。在备赛时,他们每天保持训练18小时以上。在竞赛中,他们彰显出卓越的团队合作精神,展现了对数字孪生技术和智能制造控制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他们的技能成长不仅受益于自身的努力,更得益于学校和行业的支持和培养。两位教师表示:“作为教师,将会把自己在竞赛中学到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融入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同时也会积极参与更多工业项目的研究,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为工业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宁嘉伟(左)、王法政(右)
王法政 宁嘉伟
以匠心守初心 以恒心提技艺
沈文彬(33岁)、崔晓迪(24岁),赛项四“模具工(智能制造加工技术方向)”职工组冠军,浙江省平湖技师学院教师。
“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双师型教师,是我一生所求。”沈文彬始终保持着对专业技能的钻研和追求。他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指导出优秀的专业人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身技艺水平的高精尖。崔晓迪在职高读书时受到指导老师的启发,立下技能报国的远大志向。从职高到大专,他始终致力于技能的锤炼和提升。毕业后,为了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崔晓迪义无反顾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到学校任教。在得知第五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启动的消息后,沈文彬和崔晓迪迅速组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比赛的关键技术,放弃休息时间,刻苦训练。尤其在拿到样题后,他们几乎一练就是一整天,每天仅在车间睡三四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沉着冷静,展现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夺得桂冠。沈文彬说:“坚守初心,方得始终,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是我毕生的追求,技能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更高的起点。”崔晓迪说:“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始终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必定会收获回报。没有所谓的天才,技能成才都是靠不断努力实现的。”
沈文彬(左)、崔晓迪(右)
沈文斌 崔晓迪
匠心成就梦想 技能点亮青春
沈宇亮(27岁)、刘星宇(23岁),赛项五“机电设备维修工(智能制造生产运维方向)”职工组冠军,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教师。
沈宇亮作为新进青年教师,在PLC领域展现了惊人的成长速度。从初出茅庐到技能精湛,他凭借对技术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在竞赛中屡创佳绩。刘星宇作为本校留任教师,以其丰富的比赛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学院赢得了许多竞赛荣誉。备赛过程中,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技术研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等工作,力求将项目做到最完美,以应对激烈的竞争。
赛场上,他们展现出了顶尖的技术实力和深厚的学术底蕴,紧密合作,高效沟通,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夺得了桂冠,赢得了无尽的荣耀。沈宇亮说:“技能竞赛不仅是一个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更是一个实现个人理想、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竞赛,不仅让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锤炼和提升,更让自己认识到专业人才同样可以在赛场上大放异彩、实现价值。”刘星宇说:“竞技场上磨利剑,技能之巅铸辉煌;勤学苦练求卓越,匠心独运创未来。”
刘星宇(左)、沈宇亮(右)
沈宇亮 刘星宇
历经艰辛,本次大赛职工组的十位冠军选手成功站在了智能制造应用技术领域的“荣耀之巅”,他们的坚持与努力不仅彰显了个人能力的卓越,更成为了行业内的楷模,值得我们深深学习和敬仰。
展望未来,我们热切期盼有更多如同这些冠军选手般的高技能人才加入到职教的队伍中,他们将是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提升我国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关键力量。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创智能制造的辉煌未来!